close

大學時期,
除了自己系上基本應該要上的課程外,
當時只要有多的空堂時間
我都會額外安排自己喜歡的非系上課程,
主要是自己喜歡的日文外,
其他多數都是跟藝文或心靈成長有關,
透過師生間的交流,
總能夠很快速又有效地汲取到相關的養分。

離開學校到職場就業後,
雖然自己有空閒還是會去參加藝文活動,
但似乎好像在這個層面,
我已近乎變成單方向思考,
再加上沒有認識相關同好,
於是就漸漸失去對人與人間的互動交流激盪,

這次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下,
上網亂逛藝文消息,
剛好看到由聯合報主辦的聯合大講堂二部曲,
面對相當吸引我的呼喚下,
立馬就按下手邊的滑鼠鍵購票去。

這次講座的主題:對話
包含了4個層面,心靈、聲音、建築、影像,
分別由4個不同領域的主講者分析、暢談,
並與聽眾做相關的互動,
主持人王文華是我蠻喜歡的作家,
講座進行其中,
雖然4個不同的主講人根據自己有感的領域,
去分享如何去做到美、善的對談,
不過當主持人問到各個演講者對於自己跟父母親相處對談的方式時,
似乎就剛好就那麼巧合的,
竟然大家還真的在這個層面上都沒有辦法有很好的對談突破,
我想或許這就是東方社會的習性吧!

講座結束後
對於這樣一個問題我仍然不斷地思考著,
因為我直覺想起我們家的狀況,
似乎在某些話題上,
我家真的就是沒有辦法有甚麼對談進展,
例如:
母親對父親抽菸的不滿,
永遠都只會看到母親破口大罵,
然後父親持續躲起來偷抽,
我至今仍不懂,
父親若真的不想改,為何要躲起來偷抽,
母親若真的希望父親改變,為何總以破口大罵的方式代替好好對談,
於是乎這樣的方式永遠沒有一個交集,

我想:確實,對話的橋樑真的是建立在有沒有心去改變。

其實我是知道母親的個性就是如此,
真的在某些話題層面上,
心無法改變,對談就沒辦法進行,
而良好的對話就來自傾聽,
畢竟自己表現出的行為,會先影響另一個人與你對談互動的意願,
還記得之前母親曾經說過我:
我放假去看這些藝文活動不過就是浪費錢的行為,
又能得到甚麼,改變甚麼。
其實我是很想跟她說:
或許經由參與這些活動,你也能找到並轉換自己的一些想法。
不過因為後來我想她還是寧願把時間花在看韓國肥皂劇上,
這樣的念頭也就作罷,
當然後續就更不用提甚麼對談了。

所以其實這次參加講座看到有父母親帶著自己的子女來參加時,
我還蠻羨慕的,
因為人活到了一個年紀,
確實很容易被生活慣性所制約,
而習慣往往就是改變自己想法最大的敵人............慎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na 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